年紀大了就要多注意身體
尤其是有一些根治不好的老毛病啊
養身~~ 養身~~
2008/03/09 07:20記者曾希文報導
不少過敏性鼻炎患者有這樣的經驗,才進入診間,還沒有開口,醫師就說:你有過敏性鼻炎!這未免太神了,醫師倒底是看相,還是看病? 醫師之所以還沒有正式診斷就說出病名,主是因為過敏性鼻炎患者在外貌上,有一些共同的特徵。
這些特徵不是湊巧,而是有學理根據, 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泰安說明,過敏眼影、眼睛下方有半月形皺紋線、睫毛較長但參差不齊、經常推鼻子,都是過敏性鼻炎常見的特徵。只要細膩觀察,便可洞悉自己或周圍朋友潛在的鼻過敏。
什麼是過敏眼影?陳泰安說,曾有女性病患上門,眼眶黑而明顯,原本以為是卸妝不乾淨,後來診斷為過敏性鼻炎。他解釋,由於鼻子過敏,長期腫脹,導致眼睛下方或周圍細小靜脈滯積充血,久之,血液中的鐵色素在軟組織裡造成色素沉澱,讓眼睛下方或周圍皮膚色澤偏黑,就是所謂的「過敏眼影」。陳泰安有時會和病患開玩笑:「這樣很漂亮!不用化妝。」
有些過敏性鼻炎患者眼睛下方有半月形皺紋線,看起來有些顯老,稱為「丹尼─摩根」線,原因與過敏眼影相同,為皮下肌肉積血缺氧的表現,日久亦難消失。
另外,許多過敏性鼻炎患者都有長長的睫毛,但有些參差不齊。陳泰安推測,可能也和與血液集中於眼鼻部位有關,比較「營養」,讓睫毛長得比較好,但長短不一。但他也說,由於女性使用睫毛膏非常普遍,單靠睫毛長度來診斷,有些失準。
至於推鼻子的動作,有人稱為「過敏禮敬」,多出現在小兒病患。因為孩子的顱顏較小,鼻子過敏容易導致鼻塞、鼻癢,所以常常用以小手掌撲臉,或由下向上推鼻,希望舒緩症狀,看起來類似舉手行禮,而被封為「過敏禮敬」。有 大人會認為此舉不雅,禁止孩子這麼做,但小孩仍忍不住歪嘴扭鼻眨眼睛,好像在做鬼臉,部分家長可能因此懷疑孩子是不是有神經方面的毛病,其實孩子可能只是 希望能獲得瞬間通氣順暢,不再鼻塞罷了。在過敏禮敬出現兩年後,有些孩子鼻頭上方的皮膚皺摺或鼻口下皮膚變得粗糙,有人因此出現永久性皮膚皺摺。
陳泰安表示,過敏性鼻炎和遺傳有關,常常可從病患的全家福中,同時觀察到上面幾種特徵。雖然有時鼻子過敏呈現出來的面容,彷彿化妝般漂亮,但患者飽受鼻塞、打噴嚏、甚至氣喘之苦,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痛苦。
新光醫 院耳鼻喉科醫師邱昱勳說,其實這類特徵有時不限於過敏性鼻炎,只要長期鼻塞,如黑眼圈般的過敏眼影就可能會出現,此外,因為鼻塞時用嘴呼吸,患者上嘴唇也 可能會變得比較翹。而只要鼻子癢,便有人會擠眉弄眼,習慣用手去揉搓鼻子,出現彷彿電視劇裡楚留香的招牌動作,都是人對鼻病自然產生的肢體反應,也成為初 步研判的端倪。
常見過敏原
● 二手菸 ● 車輛或工業廢氣 ● 灰塵粉製品
● 植物乾草花粉 ● 床墊枕頭塵、昆蟲腳或卵殼 ● 動物皮毛
● 黴菌 ● 感冒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 ● 流鼻水 鼻癢
● 鼻子、頭、耳朵有阻塞感 ● 突然發生的大噴嚏 ● 喉嚨癢或咳嗽
● 眼睛紅、癢、淚眼 ● 黑眼圈 ● 嗅覺不良
● 頭痛
過敏性鼻炎照護
● 移除過敏原,經常抱持警覺。 ● 使用空氣清淨機,可減少花粉、黴菌。
● 選用抗塵寢具。 ● 使用吸塵器除塵。
● 減少與寵物接觸。 ● 避免擺放室內花草植物。
資料來源:陳泰安醫師/製表記者:曾希文
2008/03/09 07:20本報訊
「哈啾!哈啾!」春天氣候變化不定,不少人感冒引起短期鼻塞不適,出現鼻炎症狀,也有人是過敏性鼻炎發作,春暖花開之際,打噴嚏的人特別多。
過敏性鼻炎是因為體內對某些物質過敏,引發鼻腔黏膜發炎反應。
基隆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泰安說明,過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狀是打噴嚏,通常是一陣一陣的,好發於早晨剛起床時;流鼻水,而且是大量且澄清如水的算水,還有鼻塞、鼻子癢等。
引發過敏反應的物質稱為過敏原,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、塵、動物毛髮等,過敏體質的人遇上觸發的過敏原,就可能出現打噴嚏、流鼻水等症狀。依個人體質不同,引發過敏的過敏原也因人而異。
不過,陳泰安表示,打噴嚏不是過敏性鼻炎專利,急性鼻炎、血管運動性鼻炎、藥物性鼻炎、鼻竇炎等,也有相同症狀,所以必須細心排除診斷,才能正確治療。目前診斷可以靠抽血,看看有無抗體,做為判斷過敏性鼻炎依據。
過 敏性鼻炎病患平時必須留意隔離過敏原,有些人對空氣中某些物質得退避三舍,有的人甚至對食物如蛋、蝦仁、麥類過敏,情況因人而異。陳泰安建議,如果對空氣 過敏,切記要注意房間空氣品質,可使用空氣清淨機,不要鋪地毯,避免潮濕,減少黴菌。如果經常發作,可考慮選用防的床單枕頭套,每個禮拜固定清洗烘乾殺 菌。
藥物治療方面,最常見的是使用吸入性類固醇,抑制過度免疫反應,也有人服用抗組織胺藥物,目前已研髮長效型,並減少嗜睡。
陳泰安的兒子也患有過敏性鼻炎,陳泰安說,有人建議用外科手術,進行鼻甲減量手術,但動手術不代表過敏性鼻炎會消失痊癒,一勞永逸,只是讓過敏發作時,不至於鼻塞太嚴重難過的權宜之計。
食物調整體質 這麼神!
2008/03/09 07:20記者劉惠敏╱報導
天冷時,來上一鍋羊肉爐,讓人打從心裡暖起來,但長輩卻叮嚀,別吃太多,小心上火;大熱天,冰西瓜最是誘人,長輩卻擔心,別吃太「涼」,留心拉肚子。
在老一輩眼裡,有些食物是「涼」的、有些卻是「熱」,這和食物本身的溫度無關,而是受到中醫傳統觀念的影響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說明,中醫觀察食物在人體中反應的經驗法則以及氣功原理,理解食物在內臟、經絡的走向後 ,將食物分為寒、涼、平、溫、熱五大性質,以及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五大味道,分別對應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。
羅佩琳說明,中醫對食物味道的分類,並非是實際吃起來的感覺,例如「辛」,並不等同於辛辣,而是具有發汗效果之食物,根據對應之道,可以調整身體內臟作用。
至於體質,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家蓓說明,中醫依據人體生理功能變化,區分不同之體質,實際的分類較為複雜,一般人可簡單區分自己屬於寒性或熱性體質,寒性體質者通常體溫較低,容易倦怠、無力,尿多色淡;熱性體質則體溫高,容易亢進、緊張、常自覺口渴、尿少色黃、便秘等。
體質與食物性質相互影響,羅珮琳說,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,如西方諺語「You are what you eat」,飲食習慣造就你成為什麼體質。
人類呱呱落地時,是體質最純淨、陰陽平和之時,但也有人初生時體質就偏熱、皮膚容易出現紅疹,中醫稱之為胎毒。羅珮琳表示,除了遺傳,媽媽在懷孕期間多吃燥熱食物,也可能會影響寶寶體質。
我們現在的體質,則是後天養成,影響因素包括生活環境、飲食習慣。例如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不少人屬於濕熱體質,而運動後習慣沖冷水、沖頭者,若愛吃冰品、生菜、寒性水果,往往會形成寒性兼濕體質,可能常腹瀉、感冒、咳嗽。
相反的,如果常吃烤、炸、辣、補品或烘焙食物,如麵包、餅乾、薯片,尤其是深愛速食者,則可能形成燥熱體質,容易長口瘡、睡眠品質不好,或是為便秘、痔瘡、便血所苦。
所以,體質雖然天生,我們可以從改善生活、飲食習慣,去調整、改變體質,羅珮琳說,通常飲食調整後,兩個月內可見成效,當然「偏食越久、調整也越久啦」。
因此寒性體質者,應該少食寒涼性食物,以免使身體降低熱能、體能,吃太多時也容易拉肚子,而應該多選用性質溫熱的食物,例如冬天喝薑茶、用龍眼乾泡茶、煮湯;體質燥熱者則可選用涼性食物降低身體燥熱反應,但張家蓓提醒,如果是虛熱體質者,也不宜吃太多涼性食物,最好選用平溫性食物。
羅珮琳說,經過調和,不同的料理方式可以改變食物性味,將寒涼性與溫熱性食物共同料理,則可以平衡、中和,例如白菜炒薑絲,或南部人很喜歡將生番茄,配薑跟醬油來吃,的確有一番道理,如果吃羊肉爐等藥膳食物,則可以吃些白蘿蔔等涼性食物,來調和、解燥。
白蘿蔔有解藥性的說法,就是根據同一原理,因為其涼性特質,可調和熱性中藥,因此,中醫師大多建議,中藥不要與白蘿蔔等涼性食物一起吃,不然得間隔兩個小時再享用。
某些食物被冠上「有毒」,羅珮琳解釋,並非是真的有毒性,例如鴨肉、芒果、茄子等,僅是對某些體質的人,容易造成不適感,引起皮膚過敏等症狀,則應該忌食,若是某些中藥如半夏、附子則是需要經過中醫師調製,才能將這些藥材變成為實用的藥物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