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是《商業週刊》針對公立取向的教育理念
做了一番顛覆的採訪 -- 百大特色小學
各導演用自己的眼睛,透過鏡頭,發現不一樣的學習

【系列報導】http://www1.businessweekly.com.tw/event/2009/school/about_cover.php
【電視播出時間】http://www1.businessweekly.com.tw/event/2009/school/video_tv_internet.php
【網路播放】http://www1.businessweekly.com.tw/event/2009/school/video.php

看完人文國小的介紹,整個很想去觀摩
超酷的學校,卻是國外行之有年的教育型態

我很擔心這些快樂的孩子,到了國中,會被一堆數字給抹滅掉
腳步又變得越來越沈重



你有「第四名的孩子」嗎?
我有兩個問題:「你的孩子,如果考第四名,你高興還生氣?」「有三種國籍的孩子讓你選項,你希望培養出『台灣型』、『美國型』、『芬蘭型』,哪一種類型孩子?」 回答上述問題前,我先做題目解釋。

二 ○○六年,被喻「富國俱樂部」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,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)對全球五十七國四十萬名、十五歲的學生進行一份學科能力測驗(PISA),瞭解各國未來主人翁的競爭力差異。在學科方面測試數 學、科學、閱讀三科,結果,很久沒有「世界第一」的台灣人,竟然勇奪「數學分數排名」第一。不止如此,科學也比美國、日本學生厲害,全球第四。閱讀力稍 差,但排名也在前段班。

說明至此,你給予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,高興嗎?

請,再聽我說完。這份調查還針對孩子的信心度測試,問題包括「課堂上所教的科學知識我都非常瞭解」等,結果,科學分數第四名的台灣學生,信心度排名竟也是第四,是倒數第四。PISA擬了六題信心度問題,台灣學生的排名清一色倒數。讀文至此,你是否啼笑皆非。

我 稱台灣的孩子是「第四名的孩子」:考試很強第四名、信心很弱倒數第四名。這是文化差異使然,還是教育制度使然?OECD官員認為,教育制度佔了重要原因。 從跨國比較,我們可看到:美國學生的結果完全相反,信心排名遠高於考試排名;科學分數全球第一的芬蘭學生,信心度也很高,這顯示他們同時擁有學科能力與正 確的學習態度。

分數主義教育,讓台灣的孩子變成考試機器,贏得眼前的分數,卻輸掉未來的競爭力。這是我對「第四名孩子」的憂心。這期《商 業週刊》我們專訪PISA專案負責人史萊克,他談到:「未來世界的真正成功者,不是只懂得累積知識,而是懂得分析、創造、建立知識,並將它應用到生活 中。」OECD的另外一份報告指出,未來人才的關鍵能力,不只是傳統的教學法出來的智育分數能力,更包括:「人際」能力、「自我負責」能力。然而,後兩者 因為難以分數丈量,多被忽略。

可喜的是,去年六月開始,我們從北到南、從深山到海角,費時九個月,執行副總編輯孫秀惠、副總主筆劉佩修與攝影張家毓推出「百大特色小學」,發現一百零四所新主流價值的小學,與一百零四種教育的可能。這是台灣少見的教育田野調查,將分兩期出刊。



人文國中小

  地點:宜蘭縣頭城鎮
校長:樊舒琦
學生人數:224人(國小部)
學區:開放學區
特色:全台唯一全部課程混齡教學的公立中小學 


混齡一起學 教室沒隔間

尊重人生而不同,採取「適性教育」,按程度、興趣,而非按年齡的適性教學,讓快的跑得更快,讓慢的有更多的等待。

因為混齡教學,孩子每堂課教室不一樣,像大學生一樣跑教室,成為下課常態。

(攝影者.賴建宏)


二○○七年六月,曾經是「拒絕聯考的小子」、不斷衝撞體制的作家吳祥輝,帶著他被貼上「變壞」標籤,適應不良、不斷轉學的小兒子培正,再一次轉學。「這是我為你轉的最後一個學校。」他對兒子說。

二○○八年開始,培正變了。只要有哪個孩子不喜歡學校,培正都是單一口徑:「轉來我們學校讀。」

吳祥輝在《我是被老師教壞的》一書中,稱這所讓他么子安定下來的學校,是他「最感謝的一所學校」。

去年十二月中旬,我們來到位於宜蘭頭城鎮,走進這所終於能讓培正快樂學習的殿堂——人文國中小。我們正巧遇到下課,孩子們手捧綠、紅、藍等色的塑膠籃子,各自往不同方向走。

「你們要去哪裡?」我問。

「換教室啊!」孩子們回答。

人文國中小的學生,換教室彷彿大學生般頻繁;因為,這是全台灣唯一一所全部課程混齡教學的公立中小學。為讓孩子們方便攜帶物品換空間,學校乾脆統一訂購正好可放入抽屜內的塑膠籃,孩子們捧著塑膠籃在校園穿梭,也成為該校獨一無二的景象。

小小塑膠籃,反映了人文國中小的辦學精神:以學習者為中心,尊重人生而不同,因而採取「適性教育」。

「我們希望人文孩子有三種基本素養:一、瞭解、欣賞自己,有自我悅納的能力;二、尊重、欣賞別人的能力;三、對學習保持旺盛的企圖心。」人文國中小前任校長、現任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楊文貴點出該校教學目標。

要達到這三項,實務上怎麼做?該校的做法是:混齡、動態。

聽不懂怎麼辦?課本還老師,調組!

「按 照年齡分班,是工業化時期教學的產物,是以教學者的方便為中心、不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做法。同樣十歲的孩子,他們的心智、興趣會是一樣的嗎?人類學習本來 就是混齡的,我們只是把真實情況帶進來。」楊文貴強調:「我們不是特殊理念的學校,只是落實教育本質──孩子的天賦潛能,得到充分開展與發揮。」

「我們希望讓快的跑得更快,讓慢的得到更多的等待。」現任校長樊舒琦說。

落實在課程上,其一,在國語、數學、英語等學科上,按程度而非按年齡分組上課;其二,在每週二以及每日下午固定的家族課程中,學生可按興趣挑選家族,亦即「興趣混齡家族」。

不過,為避免年齡差異過大的孩子一同上課,行為、語言、以及認知能力等差異太大,現今該校的混齡上課以兩個年級、四班混齡為原則。

除了一年級因顧及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性,獨立成為「娃娃國」班群外,二至三年級、四至五年級、六至七年級、八至九年級,各為一個班群,每個班群四班。

無論是按學科程度分組,或按興趣分家族,均以同班群的孩子為單位混齡教學。

以二年級與三年級共四班合組的「Love」班群為例,上午,該班群上語文、社會、數學等科目時,各科按程度分數個組別,時而分開、時而混合教學,機動調整。各組也不以等級命名,而以水果、顏色名來替代,以淡化孩子的比較心理。

如果學生不適應,可以調組嗎?

「當然可以!如果一個孩子上課兩週後,老師發現他的程度應該調組,或是他自己認為應該調組,只要經由老師、孩子、家長三方同意,就可以立刻調。」課本怎麼辦?「只要把原課本還給該組老師,到新的老師那領課本就可以了。」樊舒琦解釋。

若孩子程度大幅超前,也可以跨越班群上課。

例如目前有兩位來自四、五年級班群的孩子,數學課至八、九年級班群上課,一次跨越了四個年級。

在複式混齡下,這裡每個孩子,每堂課的同學都不一樣,也都不會是同齡。「可以讓孩子處於多元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,這是另一種學習。」楊文貴解釋。

不過,複式混齡對老師的協同教學是一大考驗。制式小學中,導師只要顧好自己班的孩子,專任老師只要按課程進度教完,就盡到本分。

但在人文,同班群的老師,必須共同照顧班群孩子,一方面要把九年一貫課程按進度教完,二方面,要顧及每個孩子的獨特性,考驗頗大。因此,該校發展出「總導師制」,每個班群有一個總導師,以協調各組、各家族的教學進度與內容。

「在這裡,教學從來不是孤軍奮鬥,而是團隊合作。」楊文貴說。

以班群為單位混齡教學,除了尊重差異,還有另兩個考量。

其 一,提高孩子與老師的「速配指數」。「很多家長每兩年就要燒香拜佛一次(指傳統學校每兩年換一任導師),只要碰到一個不投緣的導師,孩子那兩年就毀了。但 在這裡,他有好多老師,有翻身的機會。」楊文貴解釋:「這就是兒童心理學的『適配論』,透過合作教學,孩子總會找到一個投緣的老師。」

其二,讓孩子保持「適度自信」。由於兩年級一班群,今年在組最弱的孩子,明年升了一個年級,可能變成組裡最強的。

為搭配複式混齡教學,人文的教室也很不一樣。

該校沒有傳統空間的教室,因為教室與教室間,並沒有冷冰冰的水泥牆,而是開放式,班級與班級間,頂多以矮櫃區隔。學生隨時放眼望去,都可以看到隔壁般的動態。

對學生而言,沒有你的教室、我的教室,只有「我們的教室」。

「在這裡,我們的小孩進入學校空間,就像進入博物館,每個空間各有特色、各有主題,但對孩子都是開放的。」樊舒琦說。

……「這學校彈性很大,功課也出得很活。弟弟(老二)不愛寫字,老師至少想了五個方案,讓他自己挑選練習的方法。哥哥(老大)數學學得快,老師就讓他上比較難 的班級,給他比較難的功課。」蔡文婷說,就連成立社團也很彈性,孩子只要找到八個同學以及指導老師,就可以成立社團,「例如弟弟喜歡點心,於是設計海報, 還辦說明會搶人,找到了十六個學生,成立點心社。」

尊重孩子的差異,也可以從處理孩子衝突看到。

蔡文婷記得,剛將 孩子轉來時,某天在學校看見兩個男孩激動吵架,在一般學校,老師一定立刻大聲喝斥阻止,但她卻驚訝的看著老師搬一張椅子坐在旁邊看,當他們推來推去快打起 來時,老師蹲下來問:「要不要我幫忙?」孩子們愣住,沒好氣回答:「不用!」老師就退回去繼續看,但經老師一問,孩子的氣勢已消去一半,互推兩下後不了了 之。

……「老師以身作則尊重孩子,孩子也學到包容、尊重、欣賞別人。」家長蔡文婷簡單的總結,正是當「孩子」遇到「學校」最美好的結果。


(請至商周網站觀看全文)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bama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